TG Telegram Group Link
Channel: 狂想曲
Back to Bottom
关于 Linux 许可证的若干问题

## 用的是什么许可证?

Linux 源码的版权文件 中我们得知 Linux 整体上是采用 GPL 许可协议 (确切说是 GPLv2), 但是排除系统调用头文件那部分源码, 也就是说, 如果你完全基于 Linux 的源码去开发定制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内核, 那么你的这个新内核也必须至少遵守 GPL 协议. 但是如果你只是把 Linux 系统调用头文件包含到你的项目中使用, 那么你的内核就不用遵守 GPL.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在操作系统中, 内核和用户程序工作于不同的 CPU 状态和内存空间, CPU 提供了软件中断指令供用户程序和内核在两个空间中通信, 但软件中断只是渠道, 用户程序和内核还需要一个通信协议, 也就是所谓的 ABI, 这样用户程序才知道该怎么给内核传参, 内核提供的系统调用头文件就是 ABI.

Linux 单纯作为内核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要想做大做强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态才行, 用户程序就是生态, 开发用户程序就得引用系统调用头文件, 但不是所有的开发者都想让自己开发的程序都使用 GPL 许可, 所以讲这些系统调用头文件排除在 GPL 的范畴, 就能有利于 Linux 生态建设.

> 这里想针对 Linux 和 GNU/Linux 的关系多说一句, 很多人以为 Linux 本身就是操作系统, 实际上不是的, Linux 只是一个操作系统内核, GNU/Linux 才是完整的操作系统. 在 GNU/Linux 这个操作系统中, Linux 内核的代码量只占到 1.5%, 而 GNU 和自由软件社区提供的代码量占 15% (2008 年统计).

## 既然如此, 那为什么 Linux 不整体开放呢?

毕竟整体开放了不是更有利于生态建设? 不尽然, 多年以后, Torvalds 本人面对采访时说道:

> I really think the license has been one of the defining factors in the success of Linux because it enforced that you have to give back, which meant that the fragmentation has never been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viable from a technical standpoint

不难想象, 当时世界上一定不止 Linux 一个内核项目, 大部分的项目起初都如同江河的源头, 气势磅礴, 而后被千山万壑分割成无数细流, 乃至消失殆尽. 而在 Linux 社区则多亏了 GPL, 才使得世界上所有基于 Linux 所做的工作又回源反哺 Linux 本身, 使得 Linux 愈发壮大. GPL 就像一股引力, 将这万条细流重新汇聚, 奔腾入海.

## Linux 驱动程序要遵守 GPL 吗?

如果你自己学习 Linux 驱动开发, 在自己电脑上写个驱动玩, 那当然不必遵守 GPL 公开你的代码. 但假如说你的驱动程序要会随着 Linux 内核下一版一起发行, 或者你你的驱动要被编译到内核上然后安装到你的硬件上拿去卖, 那么你的驱动代码还是要遵守 GPL 协议并公开代码, 这样你的驱动代码还可以合并进内核主干.

但实际上也并不是所有的驱动程序都一定要遵守 GPL 协议, GPL 的关键是判断是否是 "derived work", 但是某种程度来说, 驱动程序和前述系统调用头文件的情况也有相似之处, 因此总是要求驱动程序开放源码也是不恰当的, 这也是为何 Linux 内核源码中实际也包含一些 "binary blobs" 的原因吧, 用 Torvalds 本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灰色地带", 详细的可以看 当初 Torvalds 在邮件组里的言论.

纯粹的自由软件信仰者如 FSF 基金会和 GNU 社区认为 Linux 内核源码中包含 binary blobs 是违反 GPL 协议的, 从技术上来说确实如此, 但那又如何呢? 只要 Linux 内核的首席 Torvalds 本人默许驱动程序不是必须要开放源码, 那这些驱动厂商就不会被告上法庭.

#Linux #许可证 #License #开源 #GPL
Why bid-ask spread is the potential profit a market maker can make?

Investopedia 这篇文章对做市商的套利机制有基本介绍, 我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对做市商有了个了解. 做市简单来说就是低买高卖, bid-ask spread 也就是买一和卖一的价差, 价差越大价差越大 marker 潜在的收益就越高. 但这具体是如何发生的, 文章没有说太清楚, 我额外花了点时间思考才想明白.

我们从文章里举的一个例子入手:

> For example, imagine that a market maker MM in a stock – let’s call it Alpha – shows a bid and ask price with a quote of $10.00 - 10.05. This means that this MM is willing to both buy Alpha shares for $10 and sell it at $10.05.

网上很多资料说过和这句类似的话, 就是现在价差是 10.00 - 10.05. 那么 marker 只要 10.00 买入 10.05 卖出就能赚钱, 所以价差越大做市商赚的越多. 可问题在于, 最低 ask 10.05, marker 凭什么能 10.00 买到?

后来我发现我忽略了原文这句话 "imagine that a market maker MM in a stock – let’s call it Alpha – shows a bid and ask price with a quote of $10.00 - 10.05." 中的一个点, 那就是实际上 $10.00 的买单和 $10.05 的卖单都是做市商下的. 做市商之所以下这样的两个单, 那说明原本的价差其实不止是 $0.05, 有可能原本买一和卖一分别是 $9.99 - $10.06, 虽然有很高的价差, 但市场上总是会有冲动的人在高价差的时候交易, 而交易的时候买一和卖一总是会最先成交(不管市价单还是限价单都是如此), 所以做市商只要下一个比当前买一稍微高一点价格的单, 就能优先成交, 对卖单也是入此. 这样做市商就达到了高买低卖的效果, 赚取这个价差, 价差越大, 做市商的利润空间也能越大.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于市价单的陷阱, 市价单是以当前买一卖一价成交的, 而股票的价格却是最新成交单的成交价, 当市场流动性不佳时, 这两者可能会相差很大. 做市商可能会利用这一点来欺骗市价单交易者, 仍以上面 $9.99 - $10.06 为例, 做市商可以在 $10.00 的价格同时下一个几分钱的买单和卖单, 由刚才的讨论可知这单会是最先成交的, 于是最新价格就会变成 $10.00, 那些觉得 $10.00 价格能接受的人可能就会直接下市价单买入, 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此时卖一是 $10.05, 所以他实际上是每股多花了 5 分钱.

这听起来好像挺简单谁都可以成为做市商, 实际上对一般用户来说还是很难操作的, 好的股票从来不缺做市商, 你在下单 $10.00 - $10.05, 我就下单 $10.01 - $10.04, 使得差价最终几乎不存在, 做市商加快股票交易流动性的作用也体现于此, 也正因如此普通散户们才能得以随时能够买入卖出股票. 所以说做市商一单就是挣那几分几厘的钱, 全靠单量大来挣钱. 普通用户没有那么大的单量, 很难再在这点夹缝中生存, 另外做市商往往能够以非常低的交易手续费交易, 这是券商给他们的特权, 因为他们也是在为市场流动性做贡献, 手续费这一点又是普通用户比不了的.

最关键的是,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非但不是稳赚不赔,想要赚钱难度还很大,作为散户炒股能碰到的问题作为做市商也都能碰到,市场情绪瞬息万变,如果做市商刚在 10.00 上购入大量股票,然后突然崩盘大跌,那他就没法在 10.05 价位出手,说不定从此就会套牢一年半载的。

#做市商 #market-maker #股票 #bid-ask
绿鞋机制的真面目
------

参与过股票打新的朋友应该听过绿鞋机制,绿鞋机制最早是美国的承销商(投行)给美国绿鞋制造公司发明的一种机制,后来被称为绿鞋机制,还被传到了国内来并一直沿用至今。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机制呢?先放结论:

“绿鞋机制的本质就是承销商借投资者的钱,在上市公司股价下跌的时候托底以维持股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别急,看完你就明白了。

首先我们知道上市公司和承销商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制造业厂商和全国销售代理公司一样,销售代理在全国都有渠道关系网,能够帮厂家把货卖得既多还价格高。上市公司公开募股当然也希望有这个效果啦,承销商的作用就是帮上市公司以高价把股票卖光,他和上市公司利益是一致的,因为承销商在这个环节挣的是佣金。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新股发行常常超额几十上百倍的认购,除了上市企业自身比较争气之外,也少不了承销商的加成作用。

当然现在很少会出现股票卖不光,也就是募集资金失败的情况了,但是价格破发的情况却很难把控,上市公司看着承销商给定的高价自然欢喜,但也不免会谨慎的问承销商 “你给我定的这价格不会破发吧?万一破发怎么办?”,承销商一想你这担心也不无道理啊,毕竟市场不可预测,谁也不能保证这定价真就毫无风险,不过放心,精明能干的承销商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承销商于是嘀咕着,如果真的破发了,能有一笔资金抄底托住股价,稳定市场信心就好了,上市公司一听好啊,那太好了!但这笔资金哪来呢?承销商说我反正能不能出,上市公司说我来募钱就是因为没钱,我肯定也出不了,于是只能谁出啊?诶 对了,还得是投资者们出。

可怎么让投资者们掏钱呢,原本就已经让他们出钱买新股了,现在总不能跟他们说我们卖你的价格可能定得高了点,为了防止后面跌的厉害,你们能不能再出点钱,等后面股价跌了的时候好托一下股价?那当然是不能这么跟散户说,得瞒着这一点神不知鬼不觉的让他们掏钱才行,那怎么做到呢?

不愧是精明能干的承销商,马上就想到了一个精妙绝伦的好办法,承销商和上市公司说:“来兄弟,咱这样,虽然你这次实际是发行 1 亿股,但是我和外头就说你要发行 1.15 亿股,这样就能从投资者那多捞 1500 万股的钱,这多的 1500 万股你先不用发,散户那边我就跟他们说这 1500 万股是我考虑到市场热情高涨,为了让大家都分杯羹苦苦哀求上市公司这才同意临时增发这 1500 万股,由于是临时决定所以就算你们打新成功了也不能立即兑现给你们。”

投资者们喜不自胜,正愁打新打不到呢,承销商真是好人啊!

“然后咱们定为期一个月,一个月内如果股价涨得很好,那说明我们定价合理啊,甚至还定低了,这时你再真正发行这 1500 万新股,我把钱给你,你把股票给我我兑给散户,你相当于比原计划多募集了 15% 的资金,岂不美哉?”

“当然,如果万一股价跌得比发行价低,那我就拿这 15% 的资金帮你抄底,以市价买回 1500 万股给散户们兑现,你的股价得以企稳,说不定还能直接反转,1500 万新股你更是不用发了,我呢就勉为其难赚个差价,不亦乐乎?”

上市公司听完直呼内行,而散户们被耍了可能还不自知。股价涨,上市公司多募钱,承销商多拿 15% 佣金,散户们只是得到了应得的部分;股价跌,承销商拿散户的钱低价抄底,赚了和发行价之间的差价,上市公司股价稳住,散户们亏得一塌糊涂。然而我看到过不止一次的说承销商搞得绿鞋机制能够帮助散户避免进一步损失,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况且这一切本就是承销商过高的定价导致的。

说到这不得不再次 “称赞” 一下承销商想的这个办法,不但让散户们神不知鬼不觉的掏钱,甚至让散户们感恩戴德觉得这个机制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个人的看法是当承销商和上市公司支持绿鞋机制时,说明他们自己都对定的股价都没有信心,我们应该警惕对待而不是觉得有了一层安全保障。

最后说一句,为什么金融圈那么多规则都花里胡哨的,就是为了不让我们看懂,好让我们被割了还不明所以甚至感恩戴德,如果规则都定得清晰易懂那还怎么割我们的韭菜。

以上。

#绿鞋机制 #股票打新 #股票
货币汇率理论看 97 亚洲金融风暴
------

这几天在看《李光耀观天下》里面提到了 97 年索罗斯狙击东南亚各国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事情,着重说了泰国的情况,李老总结的原因我是理解和认同的,但是李老说的很简练,大致意思是当时泰国借了很多外债来刺激经济,然而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泰国经济没有发展很好,投资者和投机者们认为泰国没有能力从出口上挣够外汇来还外债,于是索罗斯抓住这个机会成功做空泰铢。

当然这个事情展开了说远不止那么简单。我想结合之前聊过的货币汇率理论的话题来说一说索罗斯之所以能够成功狙击泰铢的底层原因。

首先那时候泰铢兑美元汇率本身就虚高,那会儿泰铢兑美元实行固定汇率,汇率为 25:1,我们在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汇率 一文曾说过,一国货币的汇率要靠本国生产力为后盾,而那时候虽然泰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处于经济快速增增长阶段,但泰国的生产力及出口量还不足以令泰铢撑起对美元 25:1 的汇率。泰铢兑美元的汇率虚高,这就给了索罗斯可趁之机。

另一方面,泰国在 90 年代开始就开房了金融市场,外汇随意兑换,这是索罗斯的能够执行做空的另一关键前提,毕竟索罗斯要想做空泰铢,他首先得有足够的泰铢才行。这一点我们在购买力请假理论与一汇率一文中也提到过。

索罗斯当时在泰国金融市场上几乎用尽了一切的手段筹集泰铢并在市场抛售,包括不断向银行贷款,同时通过媒体散播泰铢贬值的消息。泰国政府拿出了几乎所有家底,据说只有 350 亿美元,想要守护泰铢,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这场金融风暴最终以泰铢兑美元汇率 40:1 收尾,索罗斯完胜。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点值得多说一下,一是泰铢能够被做空的根本原因还是泰国生产力不足以支撑 25:1,从其曲曲 350 亿的外汇储备也能多少反映出来。二是货币理论中存在不可能三角,独立货币政策,外汇自由流动与稳定的汇率不能兼得。泰国是拥有独立货币政策的,然而他初期采用固定 25:1 汇率的同时,有开放了金融市场允许外汇自有兑换,这就必然使得固定汇率会被破坏。第三,开放金融市场是泰国当时走错的一步,这点李光耀也有说,国内金融体系还不够成熟时是不宜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的。即使要开放也一定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帮助抵御外部风险,这就是索罗斯没有做空新币的原因 - 新加坡当时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同样这也是索罗斯惨败于香港的原因 - 中国政府动用了雄厚的美元储备给港币托了底。

#金融危机 #亚洲 #索罗斯 #泰铢 #李光耀
由宗教与科学引发的对意识形态的思考

以前从来没觉得宗教和科学之间有什么联系,觉得这俩完全就井水不犯河水没什么交集。

实际上宗教和科学的区别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大,这俩都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都试图给世界以解释,给人类以指引。宗教出现在科学之前,因为科学相对来说比较难,人类大脑需要更长时间的耕耘才能发展出足以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在这之前宗教能够给予世人以指引,告诉世人该如何过活,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宗教也是解释不了的,于是宗教往往会引入神灵,将无法解释的问题抛给神灵们。而神灵也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东西,将问题抛给神灵其实也就是将问题的答案交回给了人类自己去解释,这是一种唯心的意识形态。

科学则是唯物的,科学认为世界问题的答案不在于人类怎么想怎么认为,而是要从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中去寻找。实际上在科学看来,就算是人类,人类之所有有意识流,也不过是由于组成人的微观粒子作用的结果。

宗教与科学并不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唯二的两支分流,为中国历史上推崇最多的儒家学说,以及与儒家几乎同一时期发展的道家,墨家,鬼谷子等等各派学说,乃至中世纪西方自由主义,东欧共产主义,如果不把他们算作宗教的话,那么这些学说也称得上是形态各异的意识形态的分流。另外还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宗教是唯心,科学是唯物,唯心与唯物也是后世发展出来的两种意识形态,他们看起来恰好可以用来从某种角度给其他意识形态分类。

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并非各自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世界实在是太复杂,没有一种形态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宗教把解释不了的问题甩锅给神灵有点像耍流氓,其他流派的做法往往就是对其避而不谈,比如儒家学说,他没有神,孔子后来被奉为圣贤,但那是后人给封的,而且圣贤和神灵也不是一个东西,总之儒家学说中没有神灵,儒家解释不了天为什么下雨,那他就直接不解释,他不会臆想一个雨神或者龙王出来。儒家是要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要研究这些自然现象的,如果苹果掉到孔子头上,他大概不会去纠结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这不是儒家学说负责的领域。

宗教这种甩给神灵的做法世人已经越来越不买账了,现在的人生病一定会诉诸于现代医学而不是请个巫婆祭祭神灵。但是人们可能仍然需要从宗教中找到心灵的安宁,如恶贯满盈的人皈依我佛寻求心灵的安宁。

尽管同一领域中也会有竞争,比如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成为为人治世领域的权威,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也互不相让,基督教和佛教也互不相容,但是总的来说这些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是各自负责自己的领域,相互协作来解释这个世界,指引世间众生。

现在,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还是其他各种的意识形态,都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里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的意识形态?历史长河滚滚,为什么发展出了这么多思想,主义?我略加思考,觉得原因没那么复杂,人类几万年来形成了聚居协作的本性,人是有社交诉求的,聚集在一起总要有共同的思想观念才行,否则也没法待在一起,这点在人处于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更甚,他就更希望能够快点找到自己的同类形成团伙。我在书里新闻里看到某某思想运动时,几乎总是能够看到海外同胞是这场运动的参与者,我想这就是因为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更希望能够找到组织找到同类的原因,所以他们相对更热衷于这种运动。反观国内,到处人满为患不缺同类,从来不用担心哪天就剩下自己了然后有异族来冷落自己,久而久之对思想运动也就迟钝了。

#科学 #宗教 #意识形态 #思想 #学说
达利欧在 <原则> 一书中的这段话令我深有感触, 是的, 股票的价格代表了市场的共识, 这个共识的背后包含对各种技术指标分析, 对企业中短期和长期的业务预测, 对宏观经济的考虑, 甚至是对一些小道消息内幕消息的博弈, 市场综合所有这些因素最终给出了当前的股票价格, 这就是市场的共识.

如果单看技术指标, 是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企业 PE 那么高而有些那么低, 市场愿意给一些高成长性的公司高 PE, 因为相信这些公司将来的增长能够消化这么高的 PE; 我们也不要试图准确的解释股价的每一次涨跌, 背后的因素太多, 每一次涨跌背后都有我们不知道的因素, 唯一准确的解释就是市场在综合背后的因素后认为股价高了, 或低了, 需要做出调整.

#感悟 #原则 #达利欧
大宗商品 “大” 在哪里?

先引用一段大宗商品的定义:

> 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

大宗商品里的大指的就是大批量的意思,从定义中来看,大批量也是大宗商品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大批量的含义,为什么大宗商品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些,比如铁铜,石油,大米等,难道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商品就没有大批量买卖的情况吗?

直到昨晚偶然在某处看到一小句话:"大宗商品作为产业的最终上游",这才恍然大悟,我一直都忽略了其本质,大批量是果而不是因。大宗商品是几乎所有产业的最终原材料,这才是因,是其本质,正因如此才会大批量。

#大宗商品 #经济 #感悟
关于行业分类标准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地对抗自然规律的历史, 自然规律是让世界万物无序生长, 而人类却制定了各种规则来打破自然规律, 让人类文明更加繁荣. 所以研究先人以及当今有权势的人指定的规则,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行业分类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自从人类学会了协作, 剩余劳动力就被解放了出来, 闲杂人等不用种田转而搞些别的花里胡哨, 于是产生了各行各业, 同时人类各种花里胡哨的需求也被开发出来, 不种田的人也能够通过交易换到粮食, 于是又产生了经济. 桥水资本的老板达利欧说经济就是所有交易的总和, 吾深以为意.

那么世界这个大经济体中有多少行业?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360 行, 行行出状元", 360 行还是古时候的事情,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细分的行业数量已经远远不止 360 了. 要研究这些行业, 就一定得对他们分门别类, 而如此之多的行业, 如何给他们分类是一项十分挑战人们知识量的工作, 首先要对社会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十分了解, 知晓他们的运作原理, 清楚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才能够知道该依据哪些点对他们进行分类, 以及分成多少类, 这个过程就像搭建框架, 这个框架要精准而又普适, 不至于过个十年又出来新的行业时无法放进这个框架里. 这是需要一帮出色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协作完成的工作.

我反正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自行完成行业分类, 但是世界上已经有很多权威完成了这一工作, 制定了各种行业分类标准, 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分类依据, 并且用他们的成果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如何分类

通过学习世界上现有的各种分类标准, 我发现这些权威们进行分类时是从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供给端视角, 更多的根据供给端的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上分类, 另外是以需求端为视角, 如果从需求上看两类商品性质系统可替代性很强, 那他们可能会被归为同样的行业. 从两个方向分类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比如烟草制品和电子烟, 从供给端来说一个属于烟草种植行业另一个属于电子设备; 但是从需求端来说这两者就都算是零售消费了.

大家一般把从供给端视角分类的方式称为管理型, 把需求端视角的分类称为投资型. 管理型适合政府做宏观管理, 统计, 了解国民经济内部结构, 投资型就是各种金融机构青睐的, 适合做投资分析, 制定跟踪指数等.

常见标准

下面列出了一些国内外的权威分类标准, 以及其是管理型还是投资型. 可以看到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都是管理型, 金融机构制定的都是投资型 (无用的大实话...)

* 联合国行业分类标准 (ISIC) - 管理型
* 北美行业分类系统 (NAICS) - 管理型
* 中国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 - 管理型
*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 (GICS) - 投资型
* 富时全球分类系统 (FTSE) - 投资型
* 中国证监会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 投资型

另外国内投资者们经常听到的申万, 中信以及 Wind 制定的标准, 也是属于投资型.

#经济 #投资 #行业分类 #GICS #ISIC
读《蚂蚁金服: 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有感

这两天无意中看到《蚂蚁金服: 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没想到写的还挺好, 不禁一口气看了一半, 里面关于余额宝挤占传统银行市场的一段让我特别有收获.

回顾余额宝, 这款产品当初推出时迅速吸收了储户们大量的存款, 到 2016 年, 背后的天弘基金的规模稳定在 7000 亿左右. 这一情况导致银行业猛烈抵制余额宝. 但要注意的是, 基金公司的钱其实仍是要存在银行的, 那么为什么银行当初要抵制余额宝呢?

这是因为原本这些储户的钱放在银行里大部分都是负活期利息, 利息比较低. 而当这些钱进入基金公司, 变成基金公司托管在银行里的存款之后, 这部分钱就变成了协议存款, 存款利率要高得多, 这显然是提高了银行的成本的. 银行抵制余额宝的理由之一是说余额宝会提高货币市场的资金成本,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初余额宝规模起来之前货币市场已经出现了钱荒的情况, 这才使得天弘货币基金收益率最高达到了 7%, 所以银监会一个委员说余额宝不是导致货币市场成本提高的根本原因.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银行和基金的关系, 在十三五以及十四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 银行靠息差盈利的模式本就不可长久, 间接融资一定要被直接融资慢慢蚕食, 银行业前些年已经逐步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招商银行近几年提出了大财富管理的发展模式.

当初银行家们抵制余额宝, 无异于抵抗历史洪流.

#余额宝 #读书
基础货币 vs 货币供应量

做了一张金融机构与货币结构图, 此处首发, 可随意使用。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说如何理解货币供应量。

理解货币供应量比较好的切入点是先搞清楚货币是由谁供应,这就涉及到货币的创造这个话题了,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有聊过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假设我们已经看过了的那篇文章,现在我就会知道了,货币的创造是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放贷衍生出来的;而那基础货币究其根源则是央行印的。所以可以说货币的供应是央行与商业银行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谓货币供应量,也就是银行体系给社会供应的货币的数量,流通的纸币 M0,活期存款 M1 当然属于银行体系供应给社会的货币,他们也被称作狭义货币。M2 可能相对难理解一点,他被称为广义货币,它的产生是商业银行货币创造效应的结果,它的规模大致上是基础货币 x (1 ÷ 准备金率),这个 (1 ÷ 准备金率) 就是所谓的货币乘数,这部分不了解的话可以看之前的那篇货币创造的文章。根据央行的数据,2021 年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 8.9%,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有 21 万亿,这样算得 21 x (1 ÷ 8.9%) = 236 万亿;而央行公布的 M0 M1 M2 数值分别是 9万亿,56 万亿以及 238 万亿。236 和 238 基本吻合。

实际上 236 这个数字是理论上能衍生出来的货币的上限,但之所以没有这个理论上限没有达到实际统计的 238 那么大,是因为 238 里面还包含了 M0 的那 9 万亿,这 9 万亿是不参与放贷的,因为它就不在银行系统里,如果这部分也能参与货币乘数的放大,那结果要比 238 大得多。

#M2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电商平台 GMV 的水份与全国网络零售额

GMV 这个词最早应该是阿里提出来的, 近几年 GMV 的注水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 网上搜一下 ”GMV 水份“ 会得到非常多的结果, 可见这一问题越来越被人所诟病. 2021 年起各大电商平台已经不再大肆渲染 GMV 突破新高的鸡血氛围(也可能和去年对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有关), 新兴的直播电商领域抖音电商 2021 年 4 月份也明确提出不追求高 GMV, 而是追求高质量的 GMV.

GMV 的问题在于把未支付, 取消以及退货退款的订单也都算进去了, 这里面占比最大的大概是未支付部分的订单. 有分析估计, 各大电商的 GMV 要折去一半才是实际成交额. 但各大电商比较狗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并不公开实际成交额. 所以网上有很多分析各电商实际成交额的文章.

全国网上零售额

全国网上零售额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 相对于各大电商的 GMV 数据, 全国网络零售额无疑要可靠很多, 因为它是全国企业名录里的企业主动上报的结果, 这一点是我从国家统计局得到的解释. 我曾有个误解, 以为这个指标就是国家直接拿各大电商平台的 GMV 加总的, 显然这个想法大错特错了, 首先据我调查, 如果单纯是 GMV 加总, 光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家就超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了, 而我们还有几十家腰部尾部电商平台, 他们的数值怎么也不至于忽略不计.

另外也有人曾质疑过企业可能会因为税务问题故意少报成交额, 对此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回答说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宣传目的倾向于多报成交额, 二者抵消(见下面引用). 这个解释我觉得合理.

不过遗憾的是, 全国网上零售也没有揭露出各个电商平台分别的交易额是多少, 或许统计局有要求企业上报时标注对应的平台, 但是这个数据没有公开给我们.

总之, 我们还是不知道各电商平台的实际成交额.


> [金融时报记者]我想问有关消费方面的问题。比如说社会零售总额的数据,有没有可能是被低估了,或者低报了。因为税务局的消息说,一些商店和服务行业为了逃避上税会少报、漏报数据,会不会国家统计局得到的数据也是漏报过的数据呢?还有服务业的情况,现在服务业的增长是非常快的,对服务业的监测又是怎样的?
>
> [郑京平]关于第一个问题,根据统计法,我们是要对客户上报给我们的信息,尤其是单个企业和个人上报给我们的信息进行保密的。所以企业应该不存在这样的疑虑,因此我们这个数据是大体反映实际情况的。当然,我们不排除这位先生说的可能个别企业出于某种原因低报了消费品零售额,但是我认为,另外也会有个别企业出于另外一些原因,比如说要做广告,要扩大影响,会高报零售额,对于这两种倾向,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对有歧异的数字我们会特别地予以观察和认真核实的。

#GMV #全国网上零售额
不同期限的美债之间有区别吗?

最近对美债有一些新的认识,在这里记录一下,实际上这些认识应该对每个国家的国家都适用,只是这些思考首先源自于对 10 年期美债相比其它期限的美债更受瞩目的原因的思考,所以就以美债为例了。

回到主题,不同期限的美债之间确实有区别,那就是它们的还款期限不同 🙈

认真的,还款期限不同意味着债权人拿回本金的时间不同,因为美债是每半年付息,到期还本金的,进而也就导致了它们票面利率的不同,总要给高点儿利率才能让人愿意借给你钱更久一点。

但是如果再想一想,国债早已经市场化了国债一经发布马上就可以拿到二级市场和上买卖,是一种流动性极好的证券资产,另外因为买卖价格是变化的,这也就导致了国债的到期收益和票面收益可能不一样。那么结合这两点,10 年期和 20 年期的国债都能在二级市场快速套现,而且由于市场的浮动,20 年期的到期收益未必总能比 10 年期国的到期收益高多少(尽管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到期收益都是收敛于各自的票面利息的)。

那么不同期限之间的国债还有区别吗?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重要的是我们从它们之间的差异中搞清楚了它们在市场上实际运行时的共同机制,进而能够将他们放到统一的框架下分析了。这就是普世智慧。

最后说一点为什么十年期的美债要比其他期限的美债更受关注一些,这其实没有技术性的原因,10 年期不长不短,又是多数西方国家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久而久之金融界便逐渐形成了对 10 年期国债共识,也被拿来作为很多其它信贷利率如消费贷抵押贷的标的。

#美债 #国债 #到期收益
关于离岸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解释

今天有人问了两个小问题,一个是为什么离岸人民币的汇率和在岸人民币的汇率有差异;另一个是为什么存在离案人民币这个东西,它和平时说的人民币有什么区别。这两个问题可以一起作答。

首先看为什么存在离岸人民币。其实离岸这个特点并不是人民币所专有的,任何国家的货币离开这个国家以后,都可以被称为离岸货币,比如离岸美元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平时说的少而已。

那为什么离岸人民币说的那么多,离岸美元却少有人提起呢?这是因为中国实行金融管制,人民币是不能自由的在境内外之间流动的,这就使得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的有一些差异, 而离岸美元和在岸美元却没有这样的差异。(注意我们说的是不能自由的在境内外之间流动, 但一坨人民币单说它在境内或者只在境外范围的话,其流动也都各自是自由的,只要不涉及跨境就好,不过境外是全球金融市场,确实更大更自由)

虽然在岸离岸都是人民币,他们归根结底都溯源到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账本(可参见 外汇储备存放在哪里? 一文),由于境内外流动性的限制,导致它们表现出一些差异,最显著的就是他们在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差异。关于外汇市场,实际上它是个全球的银行间市场,在岸人民币存储在境内的银行里,离岸人民币则存储在境外的银行里,离岸人民币能够直接在全球的银行间自由流动,这就使得离岸人民币的汇率更能够反映全球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存储在境内银行的这部分在岸人民币也有一个汇率,但这个汇率是央行官方制定的,因为在岸不能自由买卖,这个汇率自然不能反映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这样一来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就产生一个汇率差了,这两个汇率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国央行的官方汇率影响力大一点,这点从美国一直指责中国不放开金融管控还总是操控汇率就能看出来。但有一点不得不说,汇率操控可不光是实行金融管控就能做到的,中国能够操控汇率,还因为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中国官方才能够在外汇市场上收放自如。

#离岸人民币 #金融
国家是如何固定本国货币汇率的?

最近看了一本书《还原真实的美联储》,里面又涉及到了 97 亚洲金融风暴时期泰铢的汇率问题,起初泰国锁定泰铢兑美元的汇率为 25:1,但实际上泰国经济撑不起这个汇率,这一点我们之前的一篇文章讨论过。当泰铢遭做空时,泰国本来还死撑 25:1 这个汇率,但马上就发现自己的美元储备不够,于是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

今天我们来详细说一说泰国一开始是怎么做到泰铢固定汇率的,以及后来怎么失败的。

以前说到固定汇率我还不是很理解,我觉得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是市场行为,岂是国家想要固定汇率就能固定的,至少不会太容易。但当我现在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这事其实比想象中的容易,只要这国政府有一定的外汇资本并且愿意这么做,它就能把自己汇率固定了,然后只要这汇率和现实差的不离谱不会导致国际资本的有意做多或做空,它就能维持这个固定汇率。

拿泰铢来说,固定汇率的底层原理在于,在外汇市场上,泰铢这个 “商品”,从供给端来说,泰国是唯一的庄家,能够无限供货;从需求端来说,泰国又几乎是唯一的买家,毕竟除了美元这种世界货币,别的国家谁稀罕要泰铢啊。作为唯一的庄家,泰国就决定了出货价,而作为唯一的买家,泰国又决定了收货价,这可不就能决定自己的汇率嘛!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泰铢遭索罗斯做空时,大量的泰铢在市场上被卖出,25:1 的固定汇率使得泰国央行要为每 25 泰铢的卖单支付 1 美元,泰国央行没有足够的美元储备,引发了外汇市场挤兑,所以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泰铢兑美元汇率随后马上降到了 40:1,每 40 泰铢的卖单泰国央行才需要支付 1 美元,降低了泰国负担,当然也使得泰国资产价值缩水。

#泰铢 #汇率 #金融
如何辨别一个大 V 是否值得关注?

热力学中有个熵增理论, 而这一理论从很多年前开始就被搬到其他各个领域,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 人的大脑不再像十几几十年前那样能够对每天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游刃有余的处理, 现在人每天能够接收到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的大脑的处理能力, 所以现代人都焦虑, 因为大脑每天都忙个不停但还是有处理不完的信息. 有人说人这一生就是与熵增对抗的一生, 你周遭的一切, 如果放置不管, 都在自发的变为无序状态, 而我们每天工作做事本质上就是阻止它们变为无序, 让它们能受我们掌控, 不至于工作生活一团糟. 我现在写这个 channel, 也是对抗熵增的一种方式.

但我们当然不能不获取信息, 我们总是要学习的. 获取信息分两种, 一种是客观信息, 一种是主观信息, 关注大 V 就是我们获取主观信息的一种方式, 获取主观信息要特别小心, 因为通常我们关注这个大 V, 是因为他认知比我们深和广, 在我们认知和他没有处于同一层次上之前, 对他说的观点我们很难有自己的判断, 久而久之, 我们就容易被他洗脑. 关注这样的大 V, 平白增添了我们对抗熵增的困难不说, 被他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才是最亏的.

好了, 废话说了这多, 那到底怎样判断一个大 V 是否值得关注呢?

第一, 看这个大 V 是否客观, 是否以事实为基础, 而不是一味的阐述主观臆断.

第二, 大 V 是否言行一致. 鼓吹大家去做 A, 自己却去做 B, 那只能认为他是收了钱的.

这前两点比较基本大家应该都知道. 我说一点有时候不太容易意识到的:

第三, 注意看这个大 V 的观点是不是很绝对, 并且一直很绝对. 比如他评价某个事物时是不是只一味的说它垃圾, 不说它好的地方; 或者一味的鼓吹它牛逼, 不说它差的地方. 成年人都懂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事, 如果一个大 V 几年如一日的一味鼓吹或者贬低 A, 那么 A 垃不垃圾或者牛逼牛逼这事儿不好说, 但可以确定的是大 V 这一年思想一定没多大长进. 要么就是收了钱的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存在上述问题的大 V 我个人建议都不要去关注.

#熵增 #大V
突破 GFW 的原理

发一篇旧文, 介绍翻墙软件的最底层原理.

我以前经常被层出不穷的翻墙软件新名词整的一头雾水, 这也容易理解, 翻墙软件和墙是相互成就共同进化的. 但这也搞的我不知道该从 ss, ssr, v2ray, trojan, vmess, clash, clashx 等名词里选哪个. 于是我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一下, 其实所有的翻墙软件最本质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理解了最本质的东西, 各种花里胡哨的名词就不用管了.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本质就是世界上的电脑相互连接而已, 这么多这么多的电脑连在一起组成的网络, 是需要有很多枢纽设备负责流量的分发 (就像道路需要有路标和交通灯一样) 的. GFW 之所以能够控制封锁流量, 唯一的原因就是它控制了枢纽设备(境内的).

当我们对境外网站的请求流量流经枢纽设备时, GFW 理所当然是知道这个请求的目的地的, 只要发现目的地不是自己所允许的, 就能够对请求加以封锁, 那么要绕过 GFW, 只需要让 GFW 不知道我们在访问什么或者让它认为我们访问的是 “好” 网站就行了. 是的, 所有的翻墙软件, 本质上都是在做这件事.

那具体怎么做呢? “加一层” 真是一个万能方案. 只需要在境外搞台 “好” 主机, 让这台主机帮我们请求 “坏” 网站就行了. GFW 控制不了境外枢纽设备, 所以只能看到我们的请求到了境外那台 ”好“ 主机上, 以为我们只是在跟 ”好“ 主机通信, 就不会再拦截我们的流量了.

然而事情也没有那么的简单,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境外 ”好“ 主机怎么知道我们请它帮忙访问的是哪个网站呢? 这还是需要我们告诉, 只要我们告诉它帮我们访问什么网站, GFW 就仍然能截获这一信息然后拦截我们的流量. 更悲催的是, GFW 会发现这台境外 ”好“ 主机原来是我们翻墙的帮凶, 因此会把这台境外主机也给封锁了.

那么我们继续要做的就是加密和境外主机的通信, 让 GFW 只能看到流量去了境外主机, 但是无法理解这些信息. 无法理解他就不能随便封锁, 不然影响就太大了, GFW 还没有疯魔到那个程度. 所以 GFW 只能费尽心机的解密我们的通信, 而翻墙软件也在不断的改进加密机制, 让 GFW 无法解密. 二者就这么你高一尺我高一丈的螺旋上升, 相互成就.

至此, 你就已经跟上翻墙软件这个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方向了. 是的, 目前所有翻墙软件其实都只在研究一个事情: 设计出 GFW 无法破解的协议. 如果可能的话, 再在软件的性能效率方面锦上添花一些.

---

明白了理论, 下面我们再说说工程实现.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机场提供的软件, 本质上都是下面这个拓扑结构:

> local application <--> local proxy <--> remote proxy <--> target host

其中 local application <--> local proxy 这段只发生在你自己电脑上, 这之间通信一般是走 SOCKS5 协议, 这是 TCP/IP 协议族一直以来就存在的代理协议, 其存在时间非常长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基础类库以及应用程序都支持这个协议, 当然它并不是为了对抗 GFW 而设计的, 实际上那时候 GFW 还没有诞生. 代理协议在 TCP/IP 协议栈本来就有其他隐私或者安全方面的用途.

local proxy <--> remote proxy 之间的通信是关键部分, 翻墙软件和 GFW 就是在这个部分斗气化马各显神通的, 所有的翻墙软件的核心区别也在这里, 目前这部分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有:

* SHADOWSOCKS (by Shadowsocks)
* VMESS (by V2Ray)
* Trojan (by Trojan)
* ...

remote proxy <--> target host 就无须多言了.
浅谈信仰, 道德与法律

自从在国外生活以后, 平时就不得不使用我普普通通的英文与人交流, 这段时间的生活中我不但接触了很多新的词汇, 也对一些原本就知道的词汇有了稍微深层次一点的认识. 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知道语言是文化的具象化, 但是当我真的因为一个词语而对其背后的东西产生更多认识时, 那种感觉就像是又多窥探了这个世界的一点秘密一样, 很奇妙. 因此想记录一下.

> 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是伴随着其社会文化, 人文传统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演进的,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是无法忽略其蕴含的文化的.

尽管我本来就知道 belief 和 moral 的中文意思, 但也仅仅是知道其字面意思而已, “信仰” “道德” 这两个词从小到大司空见惯, 从来没有哪怕稍微往深了思考一点. 直到今天我查询 belief 和 moral 的准确英文释义时, 才对 “信仰” 和 “道德” 有了那么一点超越字面意思的认识.

这就是学习另一门语言的魅力之处, 母语中的词汇可能我们习以为常的用了几十年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其真正含义. 但当学习一门新语言时, 因为常常要准确找到新语言的某个词汇和母语中词汇的对应关系, 因此不可避免的我们就会重新认识以往我们自以及所 “熟知” 的那些词汇.

信仰 belief 是人们心之所向的, 真实的, 美好的东西; 道德 moral 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一系列原则, 这些原则帮助人们辨别好坏对错, 标准是是否让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依照这些原则做好的事情对的事情就能够让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法律是在道德框架下对人类行为的强制约束.

可以认为信仰囊括道德, 道德囊括法律, 三者框架是逐级缩小的. 信仰美好的事物, 就决定了会衍生出哪些道德原则, 进而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法律; 信仰穷凶恶极的世界, 杀人放火在道德上便会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因为在那个世界里, “恶” 就是 “好”; 信仰种族优越性, 种族歧视就会变成 “好” 的东西, 事实上在那样的环境下, “好” “good” 这个词会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含义
通胀与萧条

通胀

经济萎靡不振的时候, 国家印钱刺激经济. 国家印钱实际上就是通过央行购买国债或者降准来给商业银行更多的信贷额度, 商业银行也得以用更优惠的利率贷款给企业, 企业有了钱便会加大生产投入.

企业们加大投入生产, 原材料便会首先开始变得供不应求, 这便是为什么通胀开始的时候首先涨价的是大宗商品; 同时工厂会多招工人, 失业率回落. 然后原材料涨价拉高了生产成本, 价格一级一级往下游传导, 最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萧条

萧条的本质是供过于求, 印钱增加的生产消费不过来. 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经济学家们计算错误, 刺激力度过大, 导致多生产的物品远超需求; 另一方面是刺激没有照顾到居民收入, 只在生产端刺激造成物价上涨, 而没有同时刺激消费端, 这个结果就是物价高居, 但居民没钱买, 也就是 “滞胀”.

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最近一年持续关注通胀和失业率数据并且持续加息, 就是怕之前经济刺激过头了, 一旦经济刺激过头, 导致商品生产超出了居民消费能力, 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萧条.
时间的秘密

时钟上的时间是个误导
其实宇宙中并没有时间一说
有的只是物质的变化
时间只是物质变化快慢的表现而已
钟表靠的是原子固定的变化频率
所以四维空间的第四维并不是时间, 因为时间并不存在, 存在的只是变化
所以就算要安一个人类能理解的第四维, 那也应当是 “变化方向”
如果物质的变化存在 逆变化, 那也和时间的倒流八杆子打不着关系
但那对宇宙来说会是颠覆和毁灭

大概有两种东西可以影响物质变化的速度
质量和速度, 对应黑洞和光
黑洞周围变化很慢, 接近光速变化也会很慢
那么质量和速度会不会是同一宇宙量的两种形式? ”速度即质量“?

人达到接近光速, 人就活得更久一些
但实际上对这个人来说, 他的主观感觉并没有活更久
因为构成他身体的微观粒子的变化放慢了, 他的意识和他的知觉也就变慢了
近光速移动的人, 假设能被地球上的普通人观测到, 会发现他同时也是 “静止” 的
能量, 热与卡路里

最近发现在家吃饭很费时间和精力, 每顿都要思考吃什么还要准备食材. 所以想研究一份以周为单位的简食食谱, 食谱尽可能的以不需要烹饪的食材为主, 另外兼顾营养平衡. 这样便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在吃这方面的精神内涵.

不过缺少烹饪的食物, 缺点就是不够美味了, 但这其实也是我的目的, 我一直在不断努力的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 努力了很久发现一直戒不掉的的就是对美食的欲望. 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再次尝试戒断这一欲望.

为了营养平衡这个目的, 我就找了些人体营养相关的课程开始学习, 学这类课程不可避免的就会涉及到食物里的热量啊卡路里啊之类的概念, 我就不禁产生了一些疑惑, 虽然知道卡路里是个热量单位, 但是食物包含热量这是什么概念? 热的本质是什么?

于是经过一番对 ChatGPT 的请教, 总算知道了答案.

首先从能量说起, 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讲, 能量就是能够令外界产生变化的能力, 能将可以有几个分类比如动能, 热能, 势能, 化学能. 这些分类在中学课本甚至大学课本也是这么分的, 我估计这种分类是为了便于人理解的, 实际上我认为热能和化学能也是一种势能, 他们都代表了一种 “势”, 一种只要条件满足就能发生的势态. 但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 我们只讨论热能.

中文里面热和热能用的是同一个字 “热”, 英文里热是 heat, 热能是 thermal energy, 从英文概念中我们能够更容易地体会到二者的差异. Thermal 其实是温度的概念, 所以 thermal energy 就是温度差异所酝酿的势能, 而 heat, 热则是这个势能释放所引发的结果. 就像物体在高处的势在下落时变成动一样, thermal energy 的势在释放时就变成了 heat.

温度这个东西本质上计量的是粒子运动的速度, 粒子运动加快温度就升高, 热能(thermal energy)的释放本质上就是粒子运动速度的传导, 就像水面波纹的传导一样, 当热传导到人的皮肤, 皮肤细胞中的粒子也会跟着快速运动, 使得大脑皮层产生灼热感.

而化学能, 我们知道它也能转化成热能, 因为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化学键断裂重组也会引发粒子运动速度改变, 这便产生了温度差, 然后进一步的粒子运动的传导体现了热能释放.

我们所说的的食物中包含多少热量, 实际上就是说这些食物在经过化学反应后能够产生多少热, 对热的测量属于对热能测量的下级, 因为热能测的是温度或者说粒子运动速度, 对热的测量则实际上测的是粒子运动传导的能力, 测的是粒子运动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

比如焦耳就是一个用于测量能量传递国际单位, 但是其含义在不同学科领域也各不相同, 为避免引起歧义困惑. 在生理学领域, 卡路里是一个更为常用的测量单位, 一卡路里的定义就是将 1g 的水提升 1 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

这个单位并不能直接体现食物中所含有的物质的多少, 但是科学家们通过测量燃烧一定质量的各种物质看他们能让水升温多少度, 也就测出了这些物质能够释放多少卡路里的热量. 最终实验结论, 1g 的糖, 蛋白质和脂肪的分别能够释放 4k, 4k 和 9k 卡路里的热量.

这听起来好像很吓人, 吃 1g 糖就能让我体内 1 公斤的水分升 4 度? 那我吃一顿饭得含多少糖, 岂不是应该直接把我蒸化了? 理论上好像是的, 但是别忘了, 我们每顿饭吃的食物并不是完全燃烧的, 吃的食物基本都以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形式存于体内, 人体精细复杂的机制使得这些能量源被很好地控制住了.

中学学过人体三大功能物质蛋白质糖和脂肪, 人体通过食物补充的能量本质上就是这三种, 这些能量如果一直得不到消耗就会一直储存在体内, 而人体又有个机制是将多余蛋白质转化为糖, 将多余的糖转化成脂肪, 而脂肪则是人身上肥肉的主要构成成分. 所以减肥的人们吃东西那么关注热量, 原来原因在这里.
HTML Embed Code:
2024/05/17 22:28:59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