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 Telegram Group Link
Channel: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Back to Bottom
!美签通过咯!!

女的+大龄未婚+自由职业+爱偷渡的温州人+非独生女+无房无车,几乎命中所有拒签条件的地狱模式🥹 太不容易惹。

太开心啦!原本都打算去送钱了,通过后在梅龙镇广场闻鸡起舞,一路飞奔到机场还在蹦蹦跳跳,路人见之无不称又疯了一个。

我是去年就申请了,但因为一直在外面旅居,快过期了才去面签。这次三月预约,没找中介也没加急,意外也刷到了3月底的 slot.

美签是随机放号的,临近日期也会有余号放出来。我之前比较焦虑,还会定个凌晨三点的闹钟起来刷 slot(小红书说凌晨三点会放号)。

事实证明根本不用。我刷到系统频繁被锁了,然后就佛系躺平。有一天早上9点随便一刷居然刷到了,立马机票改签。DS我填过好几次(那个系统大家懂的),免签前最后改了一次。

预约8:45, 大概8:20到。排到录指纹时突然说照片不合格,因为我证件照是直长发,现在是短发自来卷。

于是拿着绿条一路狂奔出去。路人都蛮好奇的,可能白条蓝条比较多,绿条(材料不合格)比较少,就都会被问这是什么。外面黄牛很多,我一出门就被黄牛一哄而上,差点原地拖走(人生从来没觉得自己这么受欢迎过)。

然后意外拍到了人生最满意的素颜证件照!真是好漂亮。于是我拿着照片又狂奔回去(怕赶不上下午飞机),虽然出师不利,但安抚自己说不要担心,如果拒签一定是因为太美了被怀疑结婚移民^ - ^

安排到了一个华裔女生面前,听说华裔拒签率比较高,临到我了材料还洒一地😓 不过还是雄赳赳气昂昂走过去,主动say hi. 第一个问题说你去哪玩,我说了一通。一个人吗?不,和朋友一起(单女一定要带上同行人!)然后问你是 influencer 吗?yes!I am!(我在 ds160 上写我是微博认证的旅游博主,真不枉我早有准备加了个v)。然后把我各种社交媒体截图递过去,她摆摆手说不用。最后问了收入状况,我也是对答如流张口就来,还把存款证明递过去,她也说不用了。最后还问了前年的收入状况(ps:因为字节是敏感公司,我在 ds 上并没有写自己的工作经历)。我觉得美签是要真诚,但不用做老实人……

然后就是,你通过啦!!!!!!!!

所以说面签最重要的就是:运气,自信,落落大方。

(如果你今早经过南京西路看到一个不明黑衣女子在十字路口各种穿梭、狂奔、跳跃、旋转,精神状态很美丽的样子,那大概就是我!!
这么说吧,有男的地方就会有性骚扰。所以我对一个社区(特别是线下)发生性骚扰事件已经很熟悉了。

曾经也为受害女生一遍遍振臂高呼过。但我现在真的很讨厌女的高密度输出支教,男的还在那边装聋作哑。早就说过了,男的不是不懂,只是不想学。你没看到他们家里摆满马斯克传,他们爱学商业、成功、致富经、世界经济,女性主义关我屁事咯。

但我现在更厌恶的,是男的听到女性用血泪经验写出的话,一副醍醐灌顶的样子,仿佛受了洗礼一般,“我太震惊了”“我好懵好慌张”“我真心不希望这类事情发生”……

哥,活了二十几年了,你现在才开始震惊呢?这几年 metoo 事件轰轰烈烈,女性主义翻山倒海。你们从来不关心社会事件,还是要等到身边朋友发生性侵事件时,才肯从自己雄心壮志的男性气概里匀出一星半点的共情心,可怜谁呢?

然后女的继续支教,男的一副“学习到了”的样子,然后受到一众“谢谢你愿意发声”的赞美,真是太可笑了。支教、支教,还支教呢。相信男的愿意去学习女性主义,然后拿来做时尚挂件吗?

还有,女的以后少给我介绍男的时候说“他很尊重女性”“他很有性别意识”。学来几句话做漂亮门面到底谁不会、谁不会、谁不会啊??

你看到的“尊重女性”,不过是他更早些认识的女人,一遍遍用血泪、伤痛和支教,供奉出一出大型的爱男免费医美。
上次投票出来最高的,是《真的会有人一直喜欢在路上吗》这一篇。说写就写啦。

1.

先说明下为什么要开放会员通讯。

我有个博主朋友说,「以前一直觉得要和你的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现在都不会这样想。」

于是常常会想,什么叫做「良好的沟通环境」,怎么去和读者建立起「好的关系」。2024年是我在互联网上做公共表达的第十年,总是收到很多来自读者的感谢。但简中互联网如此糟糕,我对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互相撕扯和站队已经感到十分厌倦。虽然经常会发一些东西,但也很少去看/去刷了。

但还是很喜欢,每天点开邮箱的时候,在很多推广/合作邀请的邮件中看到一封读者来信。他们有的很长,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困惑;有的很短,询问一个乐器的来源;或者是发现我可能需要帮助,慷慨提供一些信息。

时至今日,能和读者建立起一种这样的连结,是我作为创作者的幸运。还记得方可成老师说,「小众而稀缺的陪伴,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而三年过去了,公众号 chatgpt 化已经有目共睹。在人工智能逐渐侵入现实世界的当下,我没想到有一天,一个一个手打出来的文字,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写作本是一种疗愈,但在如今的简中互联网上写作近乎于一种自残。所以我选择用「会员通讯」的方式,更安全地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和读者建立起一种更私密的连结。


2.

「人的天性是趋于封闭而不是趋于开放的。」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震惊。毕竟从小到大说到爱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写「旅行」。旅行是 Tinder 上飘满国旗的 emoji, 是自我介绍时不会出错的标配。我一直以为,热爱旅行是人类的天性。

去年一个品牌找到我做推广,我报了「旅居」这个选题。感觉既适合当下自己的状态,也符合品牌调性和推广需求。没想到很快被否决 —— 旅居在过往投放中转化效率很低,换个主题吧。

原来不是人人都喜欢旅居。是因为这种状态离自己上班族的生活太遥远了,还是其实大家对于外界的世界其实并不好奇?

We need to see that our natural inclination is to be closed-minded, not open-minded. We are not born believing in free speech or openness. We have to learn to be this other way.
我们的自然倾向是思想封闭,而不是开放。我们并非生来就相信言论自由或公开。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这种状态。

这句话是 2023 年哥大校长的毕业演讲。


3.

这里写了(一),是因为本来想写的内容,被一通电话改变了。我崩溃了一整天,决定先记录下今天的状态,来捋一下思路。

这个系列名字叫做「真的会有人喜欢一直在路上吗」。但这之前可能还有一个问题 —— 「为了上路,我们中国女人到底要付出多少的代价?」


Patreon 开通会员通讯订阅地址:

https://www.patreon.com/posts/zhen-de-hui-you-101225771?utm_medium=clipboard_copy&utm_source=copyLink&utm_campaign=postshare_creator&utm_content=join_link
做客了两次不合时宜,今天见到 Qing 啦!和她分享了现在在做的事情,希望以后带着酷酷的作品再录播客!🫶

再回成都,已经对所谓的“公共生活“免疫了。不喜欢吵吵闹闹的人群,不喜欢想象中的共同体,不喜欢自以为是的同温层。在上海的时候明显感觉缩在一个小小的壳子里,只和最好的朋友待在一起,聊天、散步、逛公园,或是窝在家的沙发上发呆。今天谢老师带着一大群人从外面哗啦啦进到露营区,心里想着“啊那个公共生活又回来了”。

人越成熟,就越坚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同时也会关掉外部的声音,专注在内心构建的一砖一瓦上。“自我”变得更清晰,“作品”也比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更重要。但即便如此,在线下参加公共生活也是好的 —— 本质是对话。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一些意料之外的对话,都是有趣的。

于是也更相信那句话说“人的本性是趋于封闭而不是开放”。要努力专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也要努力保持一颗开放的大脑。
发烧,白天睡太多了,晚上反而睡不着。难得熬夜,就来写点东西吧。

今天在小红书上收到一个评论,是在前男友的 post 下留言,说在 dating app 上刷到了这张(我发在小红书上的)照片。

然后我就在微博上吐槽说,(不止一个)前男友怎么这么喜欢拿着我拍的照片放 dating app 上,不知道该说男的真不要脸,还是我的拍照水平太好了…? ​​​

那张照片不光是我拍的,还穿着我的衣服和帽子。所以看到的时候真是觉得很膈应 —— 四处求偶也不至于用前女友的照片、衣服和帽子吧?

晚上在家里做番茄意面,做着做着突然想开了,觉得屁大点事也没啥。想起刚来成都的那天晚上,晚上做梦梦到了他。

梦里我们还是像普通情侣一样,在街上牵手玩闹;只是一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什么,说「你和你女友现在分手了吧」。很诡异的事情,这是现实里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幕。

他说嗯,分了。我还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rebound relationship 果然不靠谱吧。

如果说梦境是潜意识的反应,我想当时这个 rebound relationship 对我造成的冲击还是很大。只不过醒来之后,很快把这事儿又忘了。

说起来,我变换坐标的时候经常会梦到不同的前男友,可能是漂流中的不安全感,会在梦境中寻求一些熟悉。翻到 2022年1月11日的微博:

每次新换一个环境,身上的毛孔就像蒸气的发酵馒头一样慢慢打开,感官会忽然变得很敏锐。

搬离长宁家的最后一晚,梦到了他;搬到了天平路的第一晚,也梦到了他。

早上醒来,翻过身去,趴着,弓腰,双手抱腿,像婴儿一样蜷缩成一团。离开梦境的瞬间,与即将到来的现实一天的重叠时刻,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瞬间。日语里有个词叫たそがれ— 在晦暗不明、阴阳交替、轮廓模糊的黄昏时分。你能看到很多白昼看不到的、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又称“逢魔时刻”。

一定是遇到了魔鬼吧,才会在梦里遇到了以前喜欢过的人。过去与过去在湿冷的空气中重叠,笑与泪在窗外的鸟叫声中交织,我只能把头埋进床里,像是鸵鸟深陷在一片柔滚烫而柔软的沙漠中。

「念想」是一种很轻、很薄、不成气候的东西。即使过去再怎么蚀骨灼心,这样的魔鬼也只是偶尔遇见。像是夏天灌进房间的风,秋天躲在站台下的雨。一下子就没了,消失了。

(引用结束,btw 这两个男人不是同一个....)

总之,今天晚上做意面的时候突然想开。大概是人长大了,慈悲了,对过去的人谈不上恨,但也不爱了。一边炒着洋葱,一边想到他家里也有口巨大沉重的铁锅。不然给他发个消息吧:

「你干嘛用我的照片放 dating app? .....我没什么意思,就是问问。」

分手一年了,该消散的也消散了。虽然已经不爱了,但是当个人间观察的对象(aka写作素材)也不错呢。
曾经彼此也说过,分手后可以再做朋友。他一定不会排斥这件事。

我点进他朋友圈,看到最后一条更新于2023年12月。然后继续炒西红柿,放牛肉,再加萝卜、西兰花。加水,大火收汁,盛盘~!

吃晚餐的时候,猫猫爬上来蹲在我的腿上,小肚子一收一伏发出柔软的呼吸;狗狗在地上睡觉,眯着眼睛谁也看不到。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条微博:

「男的永远预设他们的生活不会发生变化,而女的总在预备着种种变化。对男的来说,除非女的能让他直接阶层跃升,否则女的最好精准嵌入他当下的生活,不要有任何的旁逸斜出。在对生活的探索上,女的更具冒险精神。」

想起当年就是这么分手的,我的生活已经没法再精准嵌入他当下的生活,而他也不愿意为了我做出任何的改变和移动。就像当代社会的巨大流动给亲密关系带来不确定性一样,我们驶上了两条人生轨迹。

我吃完饭,洗好碗,处理一些消息,下楼遛狗,回来工作、搞搞创作,学习。我知道我完全可以在中间的任何一个节点,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发出一条不会被拒绝的消息。

但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可以,但也没什么必要了。

——————

本周的会员通讯快写好啦,订阅地址:https://www.patreon.com/hayami_kira
我曾经在科技公司做算法策略产品,在内部 blog 曾气势如虹地写下一句话「贩毒的人自己才不会吸毒」。我一直相信自己已经掌握某些游戏的元规则,有一颗足够清醒的大脑,可以身体力行抵抗算法对于真实生活的侵入。

但在过去一年中,我做出了两个非常错误的重要决策,这些决策失败让我最近陷入非常糟糕的情绪。于是我沿着一些脉络追溯回去,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怎么发生的。

Hosanagar 是沃顿商学院的信息与决策学教授,他在《算法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及我们如何保持主动权》一书中举例,Amazon 上 1/3 的购物选择都是算法驱动的,Netflix 上 80% 的观看行为都是算法推荐,人们在 YouTube 上花的 70% 时间都是通过算法。算法替我们做了太多的选择。

如果我们回顾自己在中文语境下做出的决策,很难逃过一个产品「小红书」。在当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人把小红书被当作搜索引擎来用。什么事情都是「那你去查下小红书」,「小红书上怎么怎么说」。小红书上有很多真实用户分享的内容,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想问的是,这里面有多少是可以去复用的经验?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决策?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算法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如何保持自由意志?

————

会员通讯订阅地址:https://www.patreon.com/posts/suan-fa-tong-zhi-101917835?utm_medium=clipboard_copy&utm_source=copyLink&utm_campaign=postshare_creator&utm_content=join_link
前段时间给弟弟找实习。呃…主要是玩!我拉他去星巴克改简历、写自荐信。弄完之后看到技能栏里有一条很奇怪,我搞不懂干嘛写这个。后来帮他简历改了一大堆,那个奇怪的技能点就留着了,决定尊重小孩的天性。

结果后来发给我朋友,朋友一眼看中那个奇怪技能点,直接 highlight 出来,说是可以直接入职的程度。就觉得还是要尊重小孩天性,给小孩空间。谁知道面试官会被什么奇怪的点打动。

最近弟弟入职了,说 mentor 是个很好的人。她问他未来职业方向,我弟说不知道;她说那正好给你一些杂活,你自己去看看喜欢哪个。

我在想哦,大部分公司遇到一个大一的「小朋友」,只会当作啥也不懂的廉价劳动力来使唤吧。但她会认真问一个小孩,你有什么就业方向。即使他才上大一,她也没有因此默认他只配做点杂活。而且会问出「你喜欢哪一个」,而不是「我需要你做什么」,我觉得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把一个人当作「人」来对待,挖掘ta对工作的好奇,拓展ta的想象力边界,帮助ta找到真正的热情所在,让工作赋予人的价值,而不是一坨狗屎的存在。

其实我认识这个朋友,知道她刚毕业就在一家非常人性化的公司工作。在那里认识到了生活里最好的朋友,她自己也说,「各种意义上都被真真正正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来对待。」

「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生活,学会生活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才可以通过产品传达出品牌理念,而这其中就可以慢慢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天呐!工作居然让人「学会生活」,而不是「摧毁生活」。)

她还说,「我们往往习惯了被生活压榨,而忘记一个正常公司该有的样子,一个人正常生活该有的样子。」

于是等她自己进入到下一份工作,她也遵循着一些以前工作的理念。我相信她对我弟弟说出口的话,也许是她曾经被人所信任过、接纳过、激发过的结果。原来善意是会流动、传递的。如果一个人在一家「向善」而不是「向恶」的公司被好好对待过,她未来应该也会想要把这份善意更多更多地传递出去吧。

(哪像我这种阴暗b, 因为被公司身心虐待过暗暗发誓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到中国的职场了…
这次能和奥乐齐合作很开心!

我一直以为对奥乐齐的喜欢,是因为烘焙区的贝果、肉桂卷、核桃欧包,几乎构成了我在上海每天早餐物来源。但后来回看相册的时候,发现好像不是这样。

第一次知道奥乐齐,是和朋友散步的时候到了娄山关路。她说这里新开了一个德国超市,以前在欧洲留学的时候经常去买。她还在购物车里塞了一把小雏菊。

那个时候是疫情期间居家办公,餐厅都关门了,大家都自己在家做饭。我随手买了份鳗鱼饭,结果吃过后惊为天饭(可能只是自己做得太难吃了)。很快到2022年3月29日,浦东已经开始封城,浦西将在两天后开始全面封控。我赶紧把自行车骑到弄堂里的修车铺,自己组装了一个货架。

第二天我骑着单车满城跑,上海市中心的商超几乎全关了。但听说奥乐齐还开着,于是起了大早去西藏南路、娄山关路和斜土路,把奥乐齐门店跑了个遍,买了满满两大袋的食物。

货架还不太会用,本来应该用绳子绑着就好,但骑了一下袋子就掉下来了。食物滚了一地,就在我狼狈地收拾东西时,周围涌上一堆人帮我捡。还有个好心人去借了胶带,帮我捆了好几圈,看着它变得结结实实才心满意足。

我总觉得那个时期,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突然变得很近。第一次打开了现代都市里那道互相封锁的铁门,看到了住在里面的人。知道弄堂里200多户,其中70%都是退休干部和老人;而住在旧法租界的年轻人,大部分从事自由职业和创意行业。我们交换着奶酪和布洛芬,把(可口)可乐变成硬通货,关心邻居老人的生活状态,厌恶核酸和排队。我点进他们的朋友圈,每个人的生活都像这座城市最光鲜亮丽的名片一样。而在封城开始后,一切都归零为「食物」和「存活」。

在上海,我其实去最多的超市就是奥乐齐。Costco 和山姆都是家庭型,完全不适合独居女生;盒马太中餐了,还不如去菜市场。奥乐齐品种不是很多,但鸡蛋蔬菜牛肉最基础的都有。最妙的是烘焙区,配料表很纯净,都是很扎实的做法,重点是不加糖!!!简直是控糖控GI女孩的归宿了(这条真不是软文)

今年春节前回了趟上海,住在大木桥路的朋友家里,在蔬菜柜前突然看到一个高高的女生。于是小碎步凑过去,问你是罗渣吗。2020年的冬天,我去黑胶唱片店参加一个听歌会,那时她是店员。我记得复兴西路的冬天满街都飘着肉桂味,有一家可爱的西洋杂货铺,门口总是咕咚咕咚煮着热红酒,10元一杯。彼时上海是「精准防控」的代名词,每个人都为此感到骄傲。

「呃早见,你怎么回来了。」她说,「正好下周家里有个音乐会,你要来吗?」

肇嘉浜路上的懒汉之家,可能是上海屈指可数的「城市客厅」。人们在这居住的同时,举办活动、音乐会、电影放映。书架上摆满了反家暴海报,单身女性和拉拉生育手册,多元性别指南,还有各种独立杂志。晾衣服的窗棱上摆满了一盒盒连花清瘟;版画上写着,不要屈服于春天的封锁。2022.9 上海。

这是我最后一次去懒汉之家,它在今年2月底彻底消失了。原因无他,房东要卖房了,租客也正好借此离开上海。我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在窗台看的那个三角形的「平成废物」,我和罗渣说我在定海桥互助社里也看到这个诶,罗渣说就是那边拿的呀。

2022年封城结束后,我组织了一次「再访定海桥」。我心心念念着这个地方,经历过封城之后变成什么样。那天结束完在滨江边,伊人告诉我定海桥不会消失,每个成员都带着从互助社里得到的精神,流动到了不同的地方和领域。一年后,我在懒汉之家确实看到了。

你很难再在上海市中心找到这么一个开放客厅,就像上海再也不会有定海桥互助社。但我们都会带着从城市空间、社群、人里得到的精神养分,流动、流动,去向更多地方。
这次来成都支待了20多天。

去年是秋冬来的,天气非常恼火,驾照怎么也考不过。每天都是阴天,早晨、下午和黄昏天色完全没有变化,像一桶黏稠的灰色油漆,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但成都的春夏还是舒服,整个城市都有郁郁葱葱的植被,每天骑着单车像穿梭在森林里。驾照很顺利就考完了,大部分时间属于自己,是一段难得平静的日子。住在川大附近,有时候就带着一本泛黄的书出去遛狗,找颗大树和草坪坐下,感受空气里清爽湿润的初夏气息。没有认识新朋友(懒),但在散步和聊天中,对老朋友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人内心宇宙的渺远丰富而感到惊奇,就像认识了新朋友一样。

朋友问这次有没有什么没做的事情,当时不觉得有啥。离开的时候还是会想到,没去川西徒步,没去爬四姑娘山,没去猴子岩野攀,没去九寨沟自驾,没去乐山吃脆皮鸭,还有我心心念念的勒多曼因。唔虽然很不喜欢说下次,也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但总会再去的叭。
东亚女孩的人生其实选择很少。

工作、相亲、结婚、生小孩、相夫教子,像是出生自带的模版。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想变得不一样,都找不到什么模版。女孩们往往被巨大的惯性推着,稀里糊涂就过了这一生。

感谢互联网的出现,至少它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给我们一道看见世界的窗口。「看见」是非常重要的 —— 看到那些没通过服从性测试的女孩,怎么活出自己的人生。只有先看见,才敢与去想象。

于是我发现,年轻女孩的生命里大概都有个「姐姐」的角色。

她不一定是你血缘上的亲人,可能是互联网上关注的某个人。她勇敢,正义、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人生坚定走去。你默默 follow 了她很多年,像往自己茫茫人生里放置了一盏灯塔。于是你也获得了一些勇气,敢于去对那个与生俱来的模版说不,敢于去反抗那个巨大可怕的惯性。

但对于当下的我来说,已经很少有「姐姐」这样的角色了。

这些年来,我渐渐活成了「自己」的样子,然后变成了别人的「姐姐」。她们通过赛博世界看到我,汲取了一些些能量和勇气,转化为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行动指南。即使这种影响力不是出于本意,但人类最本质都有「利他」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也会感到开心。

不过时常会有种感觉,就是我站在了一片茫茫无际的田野里 — 我变成了别人的姐姐,那我的姐姐呢?我的前面已经没有一个可以去效仿、靠近、想要努力成为的人了,没有一个固定的生活模版可以去复制粘贴,甚至没有一种剑走偏锋的轨迹去学习研究。

你们徒步过吗?有个软件叫做两步走。比如你要爬一座山,上面会记录很多人去山顶的轨迹。你可以选择最近的那条,也可以选择很远但风景秀丽的那条,绿绿的轨迹布满地图,是种前人栽树的安全感。

但如果有天打开软件,发现地图一片空白,只有一座高不可攀的山脉,你还会继续往前行吗?没有人走过的路,是充满未知、危险和孤独的。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活在这种处境里,没有轨迹、没有灯塔、没有姐姐。当然是自由的,但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这种焦虑已经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工作、老板和生存压力,而是高山、雪地和完全源于内在的存在主义危机。

但今天见到了一个女生很开心,像是姐姐一样的存在。

和她认识是很漫长的一件事。我刚毕业那几年,经常看到她的一些深度报道。那个时候字节还叫今日头条,因为抖音的诞生坐上了高速上升期,万众瞩目;作为从《财新》独立出来的科技媒体,《晚点》也很喜欢写这家公司。

我是今天才意识到,《晚点》诞生于2019年,而我毕业于2018年,这种时间点的吻合,几乎可以说职业生涯是伴随着它成长的。

那个时候还是家5000人的创业公司,虽然经常会有 CEO 面对面,但关于公司更内部、更一手、更幽暗的秘密,我们总是从《晚点》那边知道。

她的名字很特别,写的稿子也很好。总是一针见血、冷静、锐利,像南美洲的猎豹。

但那个时候我更喜欢《好奇心日报》。因为它也相信商业是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但 Q daily 的题材更丰富多样,除了商业还会有人文、艺术、城市、文学。好奇心的鼎盛时期,全方面满足了我旺盛的好奇心,在精神食粮上一点点滋养着我。

时至2024年,一切都不同了。上次听弦子说,媒体和公众充满了不信任的敌对情绪,本质还是公民社会土壤的缺失。

于是记者们也纷纷转行了。我印象是2020年左右,很多资深媒体记者/编辑,都转去大厂做 PR 和 GR 了。这是条还不错的退路,毕竟要养家糊口,还在势头上的互联网行业总能开出几倍的薪资。

我很关注「记者转行」这个群体。或者说,我对那些曾经喜欢过的记者,有着后来会去做什么的好奇心。

她去了一家美妆公司,做 CMO. 渐渐地,她的社交媒体充满了出差、公司、商业和团队。

你们应该见过很多「打工人」的SNS 吧?不是怨声载道、疲惫至极的吐槽,就是整齐划一、行尸走肉的转发;或者做到了高层,就谨言慎行一片噤声。偶尔在公司获得成就后转发一下,写几个字,以一种矜持的骄傲宣誓着成功。

她蛮不一样的。她的 post 很多都是工作,但总是情感丰富、热情满满。我真是很好奇什么人能打工打出如此 passion (除了不懂事的应届生),也想着这么多年了,该约她见见面了。于是邀请了一杯咖啡,单程两个小时,跨越了大半个杭州去见她。

我不是没见过女性leader, 不管是大厂高层,还是小厂领导,她们有个共同点是「模仿男性」。其实非常好理解,在一个父权世界里,VC是男的,领导是男的,公司属于男人,成功是男人的,权利在男人手里,钱在男人口袋里……女人想要上升,只有两个途径:

1)成为美女,成为他们虎视眈眈的性资源;
2)成为男人,成为他们并肩作战的好伙伴。

随着女性主义的苏醒,传统商业世界里更多的1,转向了野心勃勃的2.

女性开始学习男性,学习他们的野心勃勃、果决坚定,也学习他们的情绪稳定、冷血无情。只有把自己变得更像一个男的,才能掌握更多的权利。

但她很不一样的是,她不模仿男性。比如她关心每个下属的工作心情,会在意你工作开不开心;她会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摩擦,即使这些不影响工作。她不是负责一个小团队,有很多精力才这样;带着这么多人,这样的劳动量可想而知。

我们还聊了年轻女性成长中遇到的诱惑、爱情选择、服美役、新闻媒体、记者、商业世界…etc 是一场非常 inspiring 的对话。本来不想写 blog 的,但她鼓励我趁还有表达欲的时候多写一些,就浅浅写一点啦(可能只有我们充沛丰盈对话的1/20!)

在杭州这些天认识了很多人,大部分是关注了很久的网上邻居。晚上骑着车穿过良渚公园,空气里是春天草木的香气,地面上氤氲着湿润的水汽。晚上见了另一个神奇的朋友,告别时收到她的消息说,抬头!天上月亮好红。那个时候,我的车轮刚驶过一条石板小路,夜晚整个公园只有我一人,远处传来篮球场里自由落体的砰砰声。

明天就要离开杭州,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几天密集社交的感受,我想那就是「滋润」。

被高能量的对话滋润,被很棒很棒的朋友滋润,被他们徐徐展开的奇异人生滋润,被杭州的春天滋润。

祝大家在春天都能舒展自己^ - ^
HTML Embed Code:
2024/04/28 06:51:17
Back to Top